人工智能专业电子白皮书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一、

专业基础信息

 

1、专业

定位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是教育部于2020年批准设置,获评2021年广东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采用科教融合、学科交叉、产学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基于中山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设置多学科有机交叉的课程体系,建立并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依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深空、深地、深海”学科群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独特优势,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需求,围绕人工智能的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交叉型的人工智能高素质人才;能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其管理部门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以及组织管理等工作,在行业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4年,按照要求完成所有必修课程、通识课程、专业提升课程修读,修满175个学分,并顺利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通过全面扎实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以及软硬件系统开发、工程技术实践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知识要求:

工程知识:系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问题分析与求解能力、智能思维与计算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能力要求

  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查阅本专业学科有关的外文资料。能够在文献分析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智能系统开发和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试验、分析和解释数据,并能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分析问题能力:能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表达,并能通过文献资料对上述复杂工程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形成有效结论。 

  方案设计能力:能够在综合考虑工程及法律、文化、环境等社会制约因素的前提下,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和开发相应的能够体现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

  工具使用能力:能够针对智能系统工程问题,选择、应用及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与工具,并能在理解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将现代工程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于智能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行的全过程。

  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技术和观念发展、变化的能力。

3. 素质要求

  沟通素质:能够与人工智能与技术专业领域的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工程与社会素质: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人工智能与技术专业科技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将相关知识合理应用于智能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行的全过程。

  职业规范素质: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个人与团队素质: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引领型人才素养。

 

 

 

 

 

 

 

 

 

 

4、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提升模块。

1. 公共基础课程

  本模块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共应修不小于4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要求不小于8学分,其中艺术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公共必修课程包含思政类课程、形势与政策、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英语、体育等,共修37学分。

2. 专业基础课程

  本模块课程分为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要求不少于114学分。包括数学、物理、程序设计等大类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专业基础课程;机器学习、群体智能、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课程。其中实验教学环节包括人工智能原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群体智能算法实践、机器人原理实验、机器学习实验等实验实践课程。

3. 专业提升课程

本模块包含专业选修、本硕贯通课程,应修学分不小于16学分。

人工智能专业本科课程学时设置方案

 

 

5、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中高级职称占比达75%,其中教授占25%,副教授占50%。学院生师比为22:1。专任教师中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生超过半数,学科背景以计算机、自动化、应用数学为主;教师队伍满足本科教学要求。教师队伍年龄分布比较均衡,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5%。从学院整体师资队伍来看,无论从生师比例还是从教师的学术水平,都表明学院师资力量能较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

 

 

 

 

6、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设施概况如下:

1.具备优越的教学软硬件设备,配备有高性能计算服务集群、深度学习GPU图形工作站、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无人潜航器、万兆交换机、大型路由器等一大批先进的专业仪器设备和适配软件,可以满足人工智能专业的所有实训项目和实验教学需要。

2.建立了一系列基础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室,同时拥有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特聘专家等。

3.与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的政府部门、企业建立多个实习基地,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每学期组织本科生企业参观和实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本专业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推动“五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在教研融合方面,学院给每个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利用科研优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运用地缘经济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精心打造人工智能“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高年级本科生设置本硕贯通课程,并鼓励高年级本科生进研究生科研团队参与科研活动。